109岁“传奇老人”周仁庆:“从事国际税收是这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周仁庆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,曾执教钱钟书笔下的“三闾大学”,这些履历虽已足够傲人,但真正使他绽放出生命光辉的,是与税收结缘。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,一个青年的命运与
周仁庆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,曾执教钱钟书笔下的“三闾大学”,这些履历虽已足够傲人,但真正使他绽放出生命光辉的,是与税收结缘。
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,一个青年的命运与共和国税收事业紧密相连。1950年,在时任财政部税务总局副局长的推荐下,年轻的周仁庆进入西南区税务管理局,奋斗由此启程。
“工作难度很大,起草的新税法必须符合国际惯例,达到吸引外资、技术、管理经验的目的,手头却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。”周仁庆回忆,没有什么捷径可走,他和同事只好多方收集英文、日文税务书刊,籍此寻求“他山之石”的启迪。但要弄懂书中一些外文税收术语的涵义,又是一道难关。
如果说川大培训班第一次将年轻一代的视野带到国门之外,《环球税讯》则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
1982年,四川面向全省选拔20名税务干部组成培训班,每周教授英语和涉外税收课程,这一举动开全国税务系统之先。今天再来看,这步棋走得极具先见之明,学员们跟着周仁庆从零学起,学成后分散到全省各地,成为涉外业务线上的骨干力量。
在周仁庆简陋的家中,靠窗的书桌前压着泛黄的老相片。在财政部门口,66岁的他眉目含笑,意气风发。那是1979年,周仁庆被借调到财政部,参与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》和《个人所得税法》及两法实施细则的起草。
没办法,他不得不从上下文、计算式或对比几个材料中反复思考,一点点地抠,一点点地弄懂。那段时间,周仁庆每天大清早就到财政部,一直要干到晚上10点,直至深夜还辗转难眠。
彼时,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敞开,对外经济往来迅速发展。为解决对来华工作的外国人和港澳同胞的所得征税问题,便于引进人才、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,个人所得税制度亟待建立。但这显然是块“难啃的硬骨头”。
本文转自:人民网-四川频道
处暑已至,树木的浓荫遮蔽了成都市天涯石南街1号陈旧的家属楼。109岁高龄的周仁庆就住这里,过着简单朴素的晚年生活。
徐鸿后来得知,办这个培训班是周仁庆提出的,旨在为日益开放的国家培养后继人才。
不止在那十天,后来相处的点点滴滴更让万里春受益匪浅,虽然没上过一天周仁庆的课,老人却以身作则教会他很多,其中就包括对工作的执着。“干一行爱一行,不管干什么,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。”万里春说。
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末,1986年已从四川省税务局退休的周仁庆先是建议局里订阅外文期刊,方便大家了解世界税收动态。“那时单位经费紧张,互联网在四川刚刚起步,订阅杂志还要从香港中转,颇费周折。”王蓉渝说,后来周仁庆又提出,局里能不能自办刊物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1980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》公布施行。其中提到,工资、薪金所得,以每月收入减除费用800元以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。这也是如今我国个税免征额的开端。
在那里,周仁庆创立了一套被他称为“气象台”的税收分析方法,即定期编写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并预测下期税收收入制度。这套税收分析范本后来在全国印发,至今仍在使用。为配合对私营经济的改造,周仁庆还负责起草了改进工商税征收的五种办法。
谈判显身手,开班育人才
“武汉大学是大学不是小学,经济学也是个大系哦!”蝉鸣的午后,老先生用俏皮的语气向我们谈起过往。
长期与周仁庆接触的四川省税务局老干部处二级调研员万里春说,周老是他一生中最敬重的老人。1997年,局里组织老同志到青海参观学习,年轻的小万与周仁庆同住一个房间,近距离待了十天。他发现,老人每天按自己的作息,7点就起床锻炼,随后阅览报刊,英日法三种语言的书报随身携带,不管走到哪都要带够“精神食粮”。
原四川省国税局涉外处处长王蓉渝与徐鸿同为培训班学员。他记得,培训班结业次年,四川万县就有了第一家外资企业,此后各地陆续有多家外资入驻。“如果没有那个班,等外商来大家都是懵的。”徐鸿说。
那是1982年,在川大英语培训班的课堂上,徐鸿第一次见到周仁庆。“没想到年纪这么大,还知识渊博头脑清晰。”让徐鸿印象很深的是,台上的周老讲课风趣,既讲国际税收,也聊亲身经历,“不是一板一眼,而是随和诙谐”。大家都被他的课吸引,下课还围着不愿意走。
1972年中日建交后,两国税收工作交往日益频繁。双方一致认为,应尽快举行关于签订两国租税协定、投资协定的谈判,商定于1981年初就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问题进行谈判。
文章来源:《国际税收》 网址: http://www.gjss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29/1254.html